专家视角 | 精神疾病患者的沉默,震耳欲聋
针对精神健康的大众讨论中,经常有人呼吁“打破沉默”。如果沉默源自污名化,并且阻碍人们获得所需要的支持,那么这种沉默确实有害。这种由社会强加的有害的沉默应当被打破。

专家视角 | 漏服氯氮平多长时间,需重新滴定加量?
一篇近期发表于 Br J Psychiatry. 的社论中,作者详细阐述了氯氮平治疗期间应如何监测血常规,并提出了一系列简化用药流程的改进建议。尽管粒细胞缺乏固然需要提防,但相比于三十年前,如今的诊疗手段已经有了

专家视角 | 电休克治疗是一种救命的手段——针对WHO文件的回应
《心理健康、人权与立法:指导与实践》由世界卫生组织(WHO)与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联合发布,旨在为全球精神卫生立法提供指引,并消除歧视性与强制性的治疗手段。针对该文件中涉及电休克治疗(ECT)的相关内容,一项近期发表于《柳叶刀·精神病学》的文章进行了回应。

研究速递 | 强迫症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现状:世界精神卫生调查
长期以来,人们倾向于认为强迫症在一般人群和精神科门诊患者中并不常见,但近年来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已经推翻了这一观点。尽管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强迫症的流行病学仍有若干方面需要进一步关注,如跨国数据十分有限,中低收入国家的数据尤为匮乏。

研究速递 | 不同苯二氮䓬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疗效和安全性有无差异?
本项研究是迄今探讨具体苯二氮䓬类药物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GAD)的规模最大的系统综述和网络荟萃分析,共纳入来自56项不同随机双盲临床试验的7,556名 GAD 患者。

专家视角 | 生物标志物治不了精神科的过度病理化
仅凭生物标志物无法解决精神医学的诊断难题,尤其是正常变异与病理状态之间的界线。精神科的这一艰巨任务无法外包给生物学完成,而必须通过缜密的哲学思辨与社会协商来实现。

研究速递 | 抗抑郁药停药症状常见且严重?JAMA子刊新研究提出质疑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抗抑郁药停药综合征的概念就已经出现。然而直至今日,关于抗抑郁药停药症状的发生率和持续时间,目前仍缺乏共识。相比于简单收集停药症状的发生率数据,采用标准化的连续量表(如停药症状评定量表[DESS])系统评估停药症状可能更具参考价值。

指南共识 |《精神障碍改良电休克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重磅发布
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是一种物理治疗方法,在全身麻醉和肌肉松弛的基础上,通过向大脑施加短暂适量电流刺激以诱发癫痫发作,从而达到治疗精神疾病和某些神经系统

文献述评 | 拉莫三嗪在围产期的应用:2025年新综述
拉莫三嗪的药理学特性较复杂。该药通过抑制电压敏感性钠通道实现神经元稳定作用,这一机制可能是其抗癫痫特性的基础,但心境稳定及抗抑郁作用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拉莫三嗪可阻断 L 型、N 型和 P 型钙通

指南共识 | 地西泮与其他苯二氮䓬类药物的剂量换算
不同苯二氮䓬类药物之间的剂量换算是临床常见问题之一,且在以下两个场景尤其重要:1. 患者正在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苯二氮䓬,计划缩减为一种,旨在简化处方,或为后续减停做准备;2. 患者已有减停苯二氮䓬的计划,需要将中短效苯二氮䓬替换为相对长效的苯二氮䓬,以降低减停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