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伴多种基础病,复杂晚期NSCLC患者如何迅速且安全地实现大PR?

医脉通 2025.07.10

免疫2.0时代 实例先锋

7条内容


导读


随着免疫治疗在肺癌领域取得突破,驱动基因阴性、PD-L1表达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一线免疫治疗已逐步成为标准方案。然而,在真实世界中,免疫单药治疗逐渐显现“平台期”趋势:部分患者缓解深度不足且持久性有限。尤其在对化疗或其联合治疗耐受性不佳的高龄、共病患者人群中,其免疫治疗获益更为受限[1-2]。如何进一步提升免疫治疗效果,延伸其临床获益边界,成为当前治疗优化的核心命题之一。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分享一例高龄、伴多种基础疾病、PD-L1高表达晚期肺腺癌患者接受依沃西单抗单药治疗的真实案例,患者接受依沃西单抗单药一线治疗2周期后,迅速实现缩瘤超50%,疗效评估为PR(部分缓解),当前仍持续治疗中。病例由中南大学附属湘雅二医院欧阳若芸教授分享,中南大学附属湘雅二医院马芳教授进行点评,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宝贵参考。



患者信息


患者男,89岁,因“反复咳嗽咳痰20年,气促10余年,加重3天” 于2024年8月23日入院。入院查体见指脉氧86%(未吸氧),双肺呼吸音低,少许湿啰音;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ECOG PS评分为1。既往吸烟30+年,已戒烟。既往有阑尾炎、白内障手术史。同时,入院检查及病史显示患者合并慢阻肺、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基础疾病,临床治疗挑战大,亦无法接受常规化疗方案。



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

🔹 2024-09-03胸部CT显示右下肺前外基底段新发结节,大小约23×19mm;

🔹 2024-10-17复查胸部CT显示右下肺前外基底段结节大小约45×31mm,纵隔、肺门、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胸膜转移;

🔹 2024-10-17头颅MRI显示脑内多发梗塞灶,双侧基底节区软化灶形成,脑白质病变,老年性脑萎缩,左侧上颌窦粘膜增厚;

🔹 2024-10-17骨ECT未见骨转移征象。

图1  2024-10-17基线CT图像

肿瘤标志物

🔹 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4.65 ng/mL(↑,正常值<3.24 ng/mL);

🔹 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78.7 pg/mL(↑,正常值<71.5 pg/mL);

🔹 癌胚抗原(CEA):7.3 ng/mL(↑,正常值<4.1 ng/mL);

病理学检查

🔹 病理(左颈部淋巴结):低分化转移性癌,免疫组化结果支持低分化转移性腺癌伴鳞状分化;

🔹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40(少数+)、EGFR(+)、P53(-)、PD-L1(CPS:95,TPS:90%)、P16(-)、Ki-67(80%+)、C-erbB-2(1+)、CK5/6(部分+)、CK7(+)、SMARCA4(+)、TTF-1(+)、CK(+)、PAX-8(-)、PMS2(+)、MLH1(+)、MSH2(+)、MSH6(+);

🔹 原位杂交结果显示EBER 1/2阴性。

基因检测

🔹体细胞变异:NRAS p.Q61H、FANCC c.251-2A>G、TP53 p.R213*

🔹 胚系变异:未检出

🔹 肿瘤突变负荷(TMB):16.32 Muts/Mb

🔹 微卫星状态:MSS型(微卫星稳定)

🔹 MMR状态:pMMR



诊断


右下肺腺癌伴鳞状分化(T4N3M1a,IVa期),伴右肺内转移,纵隔、肺门、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胸膜转移。驱动基因阴性,PD-L1 TPS:90%,TMB-H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代偿期、I型呼吸衰竭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功能IV级(NYHA分级)

高血压3级,极高危组

2型糖尿病



治疗方案与疗效评估


由于患者因高龄且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耐受性存疑,且家属明确拒绝放、化疗,综合考虑HARMONi-2研究中依沃西单抗单药对比帕博利珠单抗单药一线治疗PD-L1阳性晚期NSCLC显示出更优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经多学科团队充分评估与讨论后,决定给予患者依沃西单抗单药(20 mg/kg,Q3W)治疗方案,并于2024-11-15起始第一周期治疗。患者在接受第三周期治疗前(2025-01-11)进行了疗效评估,复查胸部CT提示右肺下叶前基底段结节较前明显缩小,约2.2×1.3 cm,病灶缩小超50%;原邻近胸膜结节样增厚较前缩小,增强不均匀强化;左肺上叶尖后段实性结节较前变化不大,大小约12.6×8.5 mm,增强扫描未见强化;原左侧锁骨上淋巴结未见明显肿大灶,提示区域性转移灶缓解明显;纵隔淋巴结较前轻度缩小;双肺多发无壁或薄壁透亮影同前,双肺散在条索影大致同前。头颅MRI与全身骨扫描较前亦未见异常。达到深度缓解状态(PR)。2025-01-13起继续接受治疗。2025-04-09随访显示右肺下叶前基底段结节较前持续缩小(约1.6*1.3cm,较前进一步缩小),纵隔淋巴结进一步缩小,左上肺尖后段结节较前无明显变化。

图2  2025-01-11随访胸部CT图像

图3  2025-04-09随访胸部CT图像



病例小结


该病例为老年男性患者,吸烟史30+年,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初治诊断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右下肺腺癌(T4N3M1a,IVa期),PS评分1分,驱动基因阴性,PD-L1高表达。一线接受依沃西单抗单药治疗2周期后实现深度PR(缩瘤超50%)。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图4  病例小结



专家点评


本病例为一例高龄男性肺腺癌患者,诊断为T4N3M1a期(IVa期)右下肺腺癌,PD-L1表达TPS 90%,同时为TMB-H(16.32 muts/Mb),pMMR/MSS型,符合免疫治疗潜在获益人群特征。患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功能IV级、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基础疾病,ECOG PS评分为1分,不适合接受以化疗为基础的一线治疗方案。在当前指南推荐的标准治疗方案之一帕博利珠单抗应用于PD-L1高表达患者的背景下,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依沃西单抗在Ⅲ期HARMONi-2研究中展现出显著更优的疗效趋势,成为免疫治疗突破平台期的重要方向。

HARMONi-2研究共纳入398例PD-L1阳性、无驱动基因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其中PD-L1 TPS≥50%的高表达人群占42.2%。研究显示,依沃西单抗治疗组的中位PFS达11.14个月,较帕博利珠单抗治疗组5.82个月显著延长(HR=0.51,P<0.0001),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49%;同时,在依沃西单抗治疗组中观察到更高的客观缓解率(ORR)(50.0% vs. 38.5%)和疾病控制率(DCR)(89.9% vs. 70.5%)。此外,依沃西单抗在包括不同PD-L1亚组、不同病理分型、不同远处转移状况等在内的多个亚组中均展现出一致性疗效[3]

图5  HARMONi-2研究中依沃西单抗组与帕博利珠单抗组的PFS生存曲线

本例患者基于其病理结果及既往病史,经综合评估选择依沃西单抗单药一线治疗。在完成2个周期治疗后,复查胸部CT提示右下肺病灶由约45×31 mm缩小至22×13 mm,疗效评估为部分缓解(PR),整个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免疫相关不良事件,患者总体耐受良好。该疗效与HARMONi-2研究中依沃西单抗所展现出的快速肿瘤缓解及良好安全性相一致。

综上所述,该病例中患者获益有力印证了HARMONi-2研究的关键数据,不仅体现了依沃西单抗在驱动基因阴性PD-L1高表达的NSCLC患者中的治疗潜力,也反映出其在高龄合并多病共病人群中的良好适应性与耐受性,为未来临床中类似的复杂背景患者提供了重要的治疗路径参考。今年4月25日,基于HARMONi-2研究中的出色结果,依沃西单抗已正式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PD-L1 TPS≥1%的驱动基因阴性晚期NSCLC一线单药治疗,且最新《中国肿瘤临床学会(CSCO)NSCLC诊疗指南》将依沃西单抗单药纳入PD-L1 TPS≥1%驱动基因阴性晚期非鳞NSCLC一线治疗Ⅱ级推荐[4],为该类患者带来治疗新选择的同时,助力推动我国NSCLC诊疗规范化发展,为我国患者加速开启免疫2.0时代。


病例分享专家


欧阳若芸 教授

  • 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 中国首届研究型医院学会罕见病分会理事,

  • 中国罕见病联盟呼吸病学第一届常务委员,

  •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华南区呼吸罕见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睡眠呼吸障碍学组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睡眠呼吸障碍工作委员会委员,

  • 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

  • 研究方向:呼吸系统罕见病,睡眠呼吸障碍

  • 2012年赴美国南加州大学医学中心访学1年

    主持和参加国家级课题4项,主持省部级课题4项,获省级成果奖3项,发表专业学术论文近8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近40余篇,Medline近30篇,获院医疗新技术奖2项,参与《呼吸系统少见病 病例解析》的编写。

病例点评专家


马芳 教授

  • 医学博士 副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

  •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肿瘤中心胸部肿瘤专科副主任  

  •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肺部肿瘤专业委员会 常委

  •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整体评估专业委员会 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 委员

  •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胸部肿瘤学分会  委员

  • 湖南省老年医学学会食管癌分会  主委

  • 湖南省老年医学学会临床肿瘤学分会 副主委

  • 湖南省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协作专委会 副主委

  • 湖南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肿瘤靶向治疗专委会 常委

  • 湖南省医学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  常委

  • 湖南省医促会肺癌专委会/分子靶向与免疫治疗专委会 副主委

  •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访问学者

  • 参与及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在Cell Death Dis、BMC med、BMJ、Eur Heart J、Front Oncol等杂志上发表多篇SCI论文

参考文献:

1、Waterhouse D, Lam J, Betts KA, et al. Real-world outcomes of immunotherapy-based regimens in first-line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Lung Cancer. 2021;156:41-49. 

2、Nilsson J, Berglund A, Bergström S, Bergqvist M, Lambe M. The role of comorbidity in the management and prognosis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Acta Oncol. 2017;56(7):949-956. 

3、Zhou C, Chen J, Wu L, et al. Phase 3 study of ivonescimab (AK112) vs. pembrolizumab as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PD-L1-positive advanced NSCLC: HARMONi-2. Presented at: 2024 IASLC World Conference on Lung Cancer; September 7-10, 2024; San Diego, California. Abstract PL02.04.

4、《中国肿瘤临床学会(CSCO)NSCLC诊疗指南》(2025版)


回复

3

全部讨论(27)

学到了不少

2025-07-10 18:50:01

回复

1

确实有启发

2025-07-10 20:00:01

回复

0

收获知识

2025-07-10 21:00:02

回复

0

期待更多

2025-07-11 00:10:02

回复

0

非常有帮助

2025-07-11 16:10:01

回复

0

确实受益匪浅

2025-07-11 23:20:02

回复

0

写得很棒

2025-07-12 06:40:01

回复

0

非常同意

2025-07-12 13:30:02

回复

0

感觉很棒

2025-07-13 00:10:02

回复

0

确实有启发

2025-07-14 01:20:11

回复

0

感觉很棒

2025-07-15 09:20:02

回复

0

说得很对

2025-07-16 00:30:01

回复

0

学到很多东西

2025-07-16 11:30:01

回复

0

非常满意

2025-07-17 00:50:01

回复

0

很有意思

2025-07-17 01:10:09

回复

0

内容很充实

2025-07-18 00:50:02

回复

0

值得一看

2025-07-19 01:20:08

回复

0

确实受益匪浅

2025-07-19 15:40:02

回复

0

很有意思

2025-07-20 06:20:02

回复

0

观点很新颖

2025-07-21 22:50:01

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