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缩瘤,2周期依沃西单抗+化疗使PD-L1表达阳性、多发转移的初治患者达到PR

医脉通 2025.06.26

免疫2.0时代 实例先锋

2条内容

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领域,针对晚期患者尤其是伴有多发转移及极重度肺功能障碍的高龄患者,临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传统治疗方案往往难以兼顾疗效与患者耐受性,亟需创新治疗策略以改善患者预后并提高生活质量。


本病例报道了一例76岁男性患者,其因咳嗽、咳痰及胸闷症状就诊,经检查确诊为PD-L1表达阳性的右肺上叶腺癌,并伴有广泛的多发转移以及极重度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FEV1 32.7%)。针对这一复杂病情,临床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了依沃西单抗联合化疗(培美曲塞、卡铂)并结合深部热疗的综合治疗方案,并成功在治疗2周期后即达PR,且症状改善明显,至今PFS已接近一年。该病例由康复大学青岛中心(肿瘤)医院宋海平教授提供,并由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孟雪教授进行点评,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患者信息

患者:男,76岁。因“咳嗽、咳痰胸闷2月”,于2024年5月28日来我院就诊、住院。

既往史:慢性支气管炎病史20年,高血压病史5年,平素血压130-140mmHg/75-80mmHg。胆囊结石5年,未行特殊治疗。“阑尾切除术”史。

个人史:吸烟50年,7-10支/日,于2024年5月戒烟;无饮酒史。

家族史:父亲因“肺心病”去世,母亲去世,原因不详。

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

2024年5月15日于外院接受PET-CT检查,结果示:①右肺上叶前段软组织肿块(45×36mm),与壁胸膜及纵隔胸膜分界不清;②右肺上叶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小叶间隔增厚,部分呈条片状; ③两侧颈部(锁骨上区,大者短径11mm),两肺门、纵隔及右侧心膈角区多发肿大淋巴结,大者短径约20mm;④两肺多发实性结节,大者截面30*20mm;⑤右侧壁胸膜增厚,条片及结节状代谢增高;右侧胸腔及叶间裂少量积液,右侧叶间胸膜增厚。⑥侧膈角片状增厚。



图1. 2024年5月15日PET-CT结果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病理学检查

2024年5月8日,行彩超引导下行右颈部淋巴结穿刺活检,病理结果示:(右颈部淋巴结)穿刺组织内见浸润性癌,结合免疫组化,考虑肺腺癌转移。

免疫组化:TTF-1(+)、MapsinA(+)、CK7(+)、EGFR(+)、P40(-)、P63(-)、CDX-2(-)、villin(-)、Ki-67(+,20%)、 PD-L1 TC:25%(Ventana 检测平台SP 263试剂盒)。

基因检测

2024年5月24日,行实体瘤90基因检测(NGS),结果示:

KRAS:3号外显子p.Q61L 31.80%(I类,A级)。

NTRK3:3号外显子p.D50N 错义突变,NM-001012338.2(NTRK3:c.148G>a[p.Asp 50Asn]II 类,D级 29.00%)。

体格检查

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呼吸音粗,右肺闻及哮鸣音,余双肺未及干湿性啰音,未闻及胸膜摩擦音。

肺功能

2024年5月30日,行肺功能检查,结果示:FEV1 32.7%,极重度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弥散功能中度降低。

诊断

▪ 右肺上叶腺癌(cT4N3M1a,ⅣA期,PD-L1 TC:25%),伴癌性淋巴管炎、多发淋巴结(双锁骨上、肺门、纵隔、右侧心膈角)转移、双肺转移、胸膜转移(右侧)以及胸腔积液(右侧);

▪ 阻塞性肺炎、念珠菌性肺炎、肺气肿(两肺)、肺大疱、胆囊结石、前列腺增生、腔隙性脑梗死。


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估

治疗方案

2024年6月3日-10月28日,行6周期化疗与靶免治疗:依沃西单抗(1200mg)+培美曲塞(0.8g,D1)+卡铂(400mg,D1)。

2024年11月28日及12月31日,行维持治疗:依沃西单抗(1200mg)+培美曲塞(0.8g,D1)。


深部热疗。


2025年2月10日-6月3日,行5周期化疗:白蛋白紫杉醇(200mg,D1&D8)。


院外持续应用依沃西单抗1200mg。


疗效评估

2024年7月1日颈胸部CT示:右上肺占位并双肺多发转移,大者位于右肺上叶前段,截面约48×29mm,较前(2024年5月30日)减小;右肺上叶淋巴道转移可能,较前好转;纵隔及右肺门区多发肿大淋巴结,大者短径约16mm,较前部分减小;右侧胸膜肥厚,右侧胸腔少量积液,较前右上胸腔积液减少,右前下胸腔积液略多。颈部稍大淋巴结较前略小。本次疗效评估为疾病稳定(SD)。

2024年7月2日肺功能检查示:FEV1 43.8%,重度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

2024年8月26日颈胸增强CT示:右肺上叶占位并双肺、双侧胸膜多发转移,大者位于右肺上叶前段,截面约22×14mm,其中右肺下叶转移瘤并远端阻塞性肺炎,范围较前(2024年7月1日)增大,余均较前减小。纵隔及右肺门区多发稍大淋巴结,短径小于10mm,较前减小。本次疗效评估为PR。


2024年10月24日颈胸部增强CT示:右肺上叶占位并双肺、双侧胸膜多发转移,大者位于右肺上叶前段纵隔旁,截面约25×10mm,其中右肺下叶转移瘤并远端阻塞性肺炎,范围较前(2024年9月28日)部分范围稍减小;纵隔及右肺门区多发稍大淋巴结,短径小于8mm,较前部分减小。颈部稍大淋巴结较前变化不大。本次疗效评估为PR。


2024年11月27日颈胸部CT示:右肺上叶占位并双肺、双侧胸膜多发转移,大者位于右肺上叶前段纵隔旁,截面约25×10mm,较前相仿;纵隔及右肺门区多发稍大淋巴结,短径小于8mm,较前相仿。颈部肿大淋巴结较前变化不大。本次疗效评估为PR。


2025年2月8日颈胸增强CT示:右肺上叶占位并双肺、双侧胸膜多发转移,大者位于右肺上叶前段纵隔旁,截面约25×10mm,部分较前(2024年11月27日)增大、部分较前新增,其余较前相仿;纵隔及右肺门区多发稍大淋巴结,短径小于8mm,部分较前稍减小、其余较前相仿。本次疗效评估为PR。


2025年3月13日颈胸CT示:右肺上叶占位并双肺、双侧胸膜多发转移,大者位于右肺上叶前段纵隔旁,截面约25×10mm,部分较前(2025年2月8日)减小,部分变化不大;纵隔及右肺门区多发稍大淋巴结,短径小于8mm,部分较前稍减小、其余较前相仿。本次疗效评估为PR。


2025年4月30日颈胸CT示:右肺上叶占位并双肺、双侧胸膜多发转移,大者位于右肺上叶前段纵隔旁,截面约25×10mm,部分较前(2025年3月13日)减小,部分变化不大;纵隔及右肺门区多发稍大淋巴结,短径小于8mm,较前相仿。本次疗效评估为PR。



图2. 治疗前至2025年4月30日CT影像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治疗期间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糖类抗原CA-125、糖类抗原CA-724持续下降。

▪ 治疗过程中患者耐受性良好,无骨髓抑制、高血压、出血、蛋白尿、头晕、皮疹、感觉异常及明显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未发生≥3级AE。

病例小结

该病例为高龄男性患者,吸烟史达50年,且伴有极重度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综合院内外辅助检查,诊断为PD-L1表达阳性右肺上叶腺癌(cT4N3M1a,ⅣA期,TC 25%)伴多发性转移。患者接受了深部热疗及6周期依沃西单抗+培美曲塞+卡铂,并于第2周期疾病达到部分缓解(PR),且肺功能改善。随后患者接受了依沃西单抗+培美曲塞、白蛋白紫杉醇以及依沃西单抗治疗,治疗期间多项肿瘤标志物指标均持续下降,疾病维持PR状态。仍在持续治疗中,至今PFS已接近1年。

专家点评

目前,PD-1/PD-L1抑制剂已成为晚期驱动基因阴性非鳞NSCLC一线治疗的标准方案,但现有方案的疗效仍有提升空间[1]。基于临床前研究,有学者提出VEGF和PD-1双通路

抑制可产生协同抗肿瘤作用,提升抗肿瘤治疗疗效,并通过临床研究验证了该理念[1],[2],[3]

作为一款靶向VEGF和PD-1双通路的创新药物,依沃西单抗可通过独特的作用机制实现肿瘤杀伤作用。HARMONi-2研究——全球首个对比帕博利珠单抗取得阳性结果的Ⅲ期研究显示,相较于帕博利珠单抗单药,依沃西单抗单药一线治疗可提高患者的客观缓解率(50% vs 39%),并显著改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11.1个月 vs 5.8个月,HR=0.51,P<0.0001)。在不同PD-L1表达状态以及病理类型人群中,依沃西单抗均能降低患者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其中,接受依沃西单抗治疗的PD-L1低表达(TPS 1-49%)人群的mPFS为8.0个月(vs 5.4个月),且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下降46%(HR=0.54)[4]。此外,依沃西单抗起效迅速(中位至疾病缓解时间,1.5个月 vs 2.5个月),为快速控制疾病症状创造条件。

图3. PD-L1低表达人群PFS曲线

本病例为一例PD-L1 TC 25%、肺功能极差、伴有多发性转移的晚期腺癌患者(cT4N3M1a,ⅣA期)。临床医师综合考量了其体能状况、肿瘤负荷以及基础疾病等因素,给予其依沃西单抗+卡铂+培美曲塞系统治疗以及深度热疗。既往研究显示,热疗可诱导肿瘤细胞坏死与凋亡,并通过阻碍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生长,以及激活机体免疫反应等途径调节肿瘤微环境(TME)免疫状态,间接杀伤肿瘤细胞[5]。此外,由于热疗的直接与间接免疫增敏作用,其可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产生协同增效作用[6]

局部与系统治疗的“强强联合”快速改善了该患者的临床症状。该患者于第2周期肿瘤达到PR,右上胸腔积液减少,憋气及咳嗽症状明显减轻,肺功能改善,且在整个治疗期间未发生骨髓抑制、高血压以及蛋白尿等不良反应。该临床案例的获益,不仅侧面证实了依沃西单抗在该患者群体的获益,也提示NSCLC诊疗需有机结合现有局部与系统治疗手段,通过综合治疗提升患者获益。

专家介绍

病例分享专家


宋海平 教授

  • 康复大学青岛中心(肿瘤)医院 肿瘤内一科 主任医师

  • 青岛大学医学院 硕士研究生导师

  • 青岛市优秀青年医学专家

  • 中国肺癌联盟山东分盟委员

  • 山东省医学会姑息治疗委员会青年委员青岛市医学会肿瘤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青岛市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 委员

病例点评专家:


孟雪 教授

  • 肿瘤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人才处副处长

  • 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专家

  •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青年科学家

  • 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

  • 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

参考文献:

[1]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

[2] Manegold C, Dingemans AC, Gray JE, et al. The Potential of Combined Immunotherapy and Antiangiogenesis for the Synergistic Treatment of Advanced NSCLC. J Thorac Oncol. 2017;12(2):194-207.

[3] Zhao Y, Guo S, Deng J, et al. VEGF/VEGFR-Targeted Therapy and Immunotherapy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Targeting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Int J Biol Sci. 2022;18(9):3845-3858.

[4] Xiong A, Wang L, Chen J, et al. Ivonescimab versus pembrolizumab for PD-L1-positiv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HARMONi-2):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hase 3 study in China. Lancet. 2025;405(10481):839-849.

[5] 沈佩,周学筱,石凡,等. 肿瘤热疗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21,30(12):1340-1344

[6] 刘鹏远,吴亚军,吴稚冰. 热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进展.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22,31(05):483-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