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黄强教授团队在《 The Journal of Bone & Joint Surgery-AMERICAN VOLUME 》发表的试验显示,与地塞米松相比,维生素C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围术期的抗炎、镇痛效果相当,且可显著改善术后髋关节功能,降低围术期血糖波动。除此之外,患者的吗啡使用量明显减少,恶心、呕吐等风险降低;提示维生素C或可作为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有效替代方案。
在近日召开的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科学年会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维生素D水平与跌倒及骨折风险风险。来自Tufts Medical Center的Bess Dawson-Hughes教授指出,25-羟基维生素D(25-OH-VD)的理想血浆浓度为20~40 ng/ml,无论是维生素D缺乏还是过量均可显著升高骨相关事件风险,但仍需进行更多研究以确认跌倒风险最低点的具体范围,这一发现为老年人骨骼健康管理及维生素D补充提供了关键参考。
近日,《J Bone Joint Surg Am》发表的最新研究表明,对于年轻、活跃的骨关节炎男性患者,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在骨科领域的临床实践与科研工作中,前沿、权威的指南/共识犹如精准的航标,为疾病诊断、治疗方案抉择及学术研究方向指引道路。为助力各位老师在骨科领域的工作与探索,本文汇总了2025年5月份发布的骨科领域相关指南及共识,供各位老师查询下载~
在骨科领域的临床实践与科研工作中,前沿、权威的指南/共识犹如精准的航标,为疾病诊断、治疗方案抉择及学术研究方向指引道路。为助力各位老师在骨科领域的工作与探索,本文汇总了2025年5月份发布的骨科领域相关指南及共识,供各位老师查询下载~
腰椎峡部裂是指腰椎上下关节突之间的峡部骨质缺损,青少年的发病率为 3%~7%,多见于 L5 椎体,是青少年下腰痛的常见原因,自然病程中有40%~66% 的患者最终发展为腰椎滑脱。
骨折不愈合与骨折延迟愈合是骨折患者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常规治疗方法为再次手术,患者需要再次经历手术痛苦,而且再次手术仍存在较大的并发症风险。临床上采用自体松质骨植骨是治疗骨折不愈合的金标准,但是其临床效果往往不佳。自体富血小板血浆中含有多种生长因子,有助于愈合能力较低的组织再生。
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骨关节炎软骨损伤虽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临床应用中仍存在细胞存活率低、不能定植于损伤部位发挥作用等的限制。近年来,MSCs与生物功能支架联合应用已成为骨关节炎软骨损伤修复的研究热点,其不仅能促进MSCs的增殖和成软骨分化,还能模拟天然软骨结构并提供适宜的物理支持。
植骨是治疗骨缺损类疾病的常用方法,但存在免疫排异反应、感染、神经损伤等风险。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单核细胞被发现有着多向分化的潜能,可以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破骨细胞,也可去分化为可编程细胞及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而且单核细胞具有获取简便的优势,有望代替间充质干细胞,这为将单核细胞作为种子细胞修复骨缺损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是较常见的手术,但操作不当仍可损伤血管神经造成严重后果。本文通过复习文献,学习并总结外侧半月板缝合术后常见神经血管损伤的风险因素、临床表现、治疗及预防方法。虽然外侧半月板缝合术后合并神经血管损伤极少见,但是术者需注意术前做好规划,术中做好预防,术后及时诊断,及时处理,可获得满意预后,否则可造成灾难性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