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 抑郁症 双相障碍 睡眠障碍 痴呆 应激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焦虑症 强迫障碍强迫症
麻醉综合疗法在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中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
孤独症谱系障碍( ASD) 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以社会交往障碍、刻板行为及兴趣狭隘为主要特征。当前缺乏针对核心症状的有效干预手段,麻醉相关神经调控手段近年来在ASD 治疗中的潜力逐步显现。为规范麻醉综合疗法在ASD 患儿中的临床应用,国内多学科专家基于临床实践与前沿研究,制定了本共识,内容涵盖适应证、禁忌证、治疗原则、干预流程及多学科协作机制,明确了以低浓度七氟烷吸入为基础的干预方案,并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神经调控技术、行为康复训练及中医特色疗法,构建多模态综合治疗体系。共识的发布旨在推动麻醉综合疗法在ASD 干预中的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应用。
2025.08.19
31人浏览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伴情绪问题中西医协同诊治方案的专家建议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往往伴随情绪问题或情绪障碍,这增加了诊疗的复杂性。西医(即现代医学)依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或《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的标准,对ADHD及其伴随的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进行诊断,并采用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中医(即中国传统医学)则根据辨证分型(如心肝火旺证、痰火内扰证等),运用中药(如丹栀逍遥散、黄连温胆汤)及外治法(针灸、推拿)开展治疗。该文基于中西医协同理念,提出了ADHD伴情绪问题的诊治方案。该方案强调多学科评估,动态调整治疗方案,结合患儿年龄、病情及家庭需求,实现个体化干预。同时,方案涵盖轻度至重度情绪问题的分级治疗策略,并注重疗效评价、安全性监测及家庭社会支持,以此提升ADHD的整体疗效,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
2025.08.11
35人浏览
肿瘤患者伴发精神心理障碍多学科诊断用药康复全程干预首都医科大学专家共识———临床发现篇
肿瘤患者伴发精神心理障碍诊断及治疗的复杂性给临床带来很大挑战,多学科协作在该领域非常重要。该共识由首都 医科大学肿瘤学系联合临床心理学系发起,汇集国内外循证医学研究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组织首都医科大学系统内多学科专家共同编写,从临床发现、临床干预、临床管理3 个篇章,围绕13 个临床问题形成40 项共识意见,旨在为肿瘤学医务工作者提供有关肿瘤患者伴发精神心理障碍全面、个性化的指导方案,改善该类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其中,临床发现篇阐述了肿瘤患者伴发精神心理障碍的临床诊断要点,尤其是化疗和免疫治疗等药物引发精神心理障碍的发现,涵盖高风险人群、常见类型及评估方法,强调通过多学科协作实现早期识别与精准干预的重要性。
2025.08.06
39人浏览
老年期抑郁障碍诊疗专家共识(2025版)
老年期抑郁障碍是老年人中最为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其病因学、临床特征、评估诊断流程及治疗干预策略与成人抑郁症不尽相同,因此对规范化诊疗带来挑战。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老年精神医学学组专家在首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结合文献检索及德尔菲法调研,形成老年期抑郁障碍诊疗专家共识(2025版)共识。该共识涵盖了定义、流行病学特征与风险因素、临床特征、多维评估与诊断、治疗原则和策略以及康复预防管理,希望为我国老年期抑郁障碍规范化诊疗提供指导。
2025.08.01
85人浏览
颅脑冲击伤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综合防治专家共识
颅脑冲击伤( bTBI) 是爆炸冲击波导致的特殊颅脑损伤类型,其损伤机制区别于普通创伤性脑损伤,具有更加复杂的病理生理特征。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 是bTBI 后最为常见的心理应激反应,严重影响bTBI 预后。因此,针对bTBI 后PTSD 展开早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该共识结合数十位国内神经外科、精神科、心理科专家临床经验和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系统探讨了bTBI 后PTSD 相关问题,形成专家共识,旨在为bTBI后PTSD 的临床防治提供指导。
2025.07.15
50人浏览
精神障碍改良电休克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
改良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MECT)是一种物理治疗方法,在全身麻醉和肌肉松弛的基础上,通过向大脑施加短暂适量电流刺激以诱发癫痫发作,从而达到治疗精神疾病和某些神经系统疾病的目的。MECT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是目前在精神疾病中应用最广泛的物理治疗方法之一。为了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及减少不良反应,本共识基于新近临床研究和专家意见,结合循证医学的方法,详细描述了MECT的适应证、治疗参数、治疗流程、不良反应及相关处理措施等,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明确的操作规范,推动MECT技术在精神科领域的广泛应用与发展。
2025.06.30
39人浏览
精神类药物LC-MS/MS检测标准化方法学的建立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该专家共识系统阐述了精神类药物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LC-MS /MS) 检测标准化方法学的建立与临床应用路径。针对精神类药物联合用药普遍、极性差异显著、原药/代谢产物区分难及浓度范围跨度大等特点,该共识提出以LC-MS /MS 检测为“金标准”,规范了样本采集、前处理方法、校准品溯源及质量控制等关键环节的操作流程和技术要求。
2025.06.28
41人浏览
大学生健康体检项目及管理专家共识
健康体检作为实施疾病早期预防和开展健康管理的基本途径及有效手段,在大学生健康管理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大学生新生体检项目暂无统一标准,规范大学生体检项目、梳理检后健康管理模式,全方位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是新时代下推进高等教育发展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本共识旨在进一步指导和规范大学生健康评价和风险筛查工作,首次将心理健康筛查纳入大学生常规体检体系中,有助于全面掌握大学生健康状况,早期发现影响大学生身体状况的潜在健康风险及疾病风险,尽早对其进行干预。
2025.06.18
16人浏览
老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因素管理专家共识
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及习惯的改变,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已逐渐成为全球性重大健康问题。VTE 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本文 充分考量风险管理策略的获益与风险、证据质量等多维度特性,采用会议共识法,遴选老年精神障碍、VTE管理和预防等相关领域高水平专家经过会议讨论修改并形成最终意见。
2025.06.18
61人浏览
艾司氯胺酮治疗抑郁症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5)
艾司氯胺酮是一种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在多项临床试验中被证实对难治性或伴有急性自杀意念或行为的抑郁症患者具有快速抗抑郁疗效。作为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艾司氯胺酮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血压升高和镇静等不良反应,并需警惕其长期使用所面临的潜在的安全性问题。为规范其合理使用,在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抑郁障碍研究协作组与中国麻醉药品协会精神卫生分会的共同组织下,国内相关领域12位跨学科专家组成本共识专家组。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国内外指南与专家共识、现有的实践经验及我国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最终形成了13项针对艾司氯胺酮治疗抑郁症的共识意见,涉及使用人群选择、用药方案、疗效评估、不良反应管理等方面。本共识的制定有助于规范和指导艾司氯胺酮在临床使用中面临的相关问题。
2025.06.04
47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