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研究前沿洞察:发病、诊断与治疗新突破 特发性炎症性肌病(IIMs)是一组异质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特征为骨骼肌炎症,常累及其他器官,如肺、皮肤、关节、心脏和胃肠道等。尽管IIMs相对罕见,但近年来相关研究呈快速增长态势。这主要是因为IIMs的复杂性和对患者健康的严重影响,促使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不断探索,以深入了解其发病机制、优化诊断方法并完善治疗策略。本文对2023年7月1日至2024年6月30日期间IIMs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涵盖……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并发局灶性肌炎,误诊误治后竟靠它“绝境翻盘”? 前情提要肌炎是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一种罕见的关节外表现。局灶性肌炎(FM)是一种不同于系统性肌炎的局部炎症性肌肉疾病,影响单块肌肉,并在组织学上表现出炎症细胞(巨噬细胞和T细胞)浸润和纤维化等特征。本文介绍了一例长期患有RA的患者,该患者出现急性左腰椎区域、髋部和腿部疼痛,并伴有C反应蛋白(CRP)、肌酸激酶(CK)升高和可触及的皮下肿块。患者最初两次被误诊为感染,且对抗生素治疗反应不佳,最终患……
- 聚焦儿童狼疮肾炎进展:从早期诊断到创新治疗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慢性多系统疾病,其特征是补体激活、免疫复合物沉积和器官损伤。儿童期发病的SLE(cSLE)定义为18岁之前发病的SLE,约占所有SLE患者的20%。cSLE患者相比成人发病的SLE(aSLE)患者更易累及肾脏、血液及神经系统,肾脏受累风险高10%-30%,并发狼疮肾炎的概率为32%-82%(见表1)。为此,本文总结了目前关于儿童狼疮肾炎的诊断、生物标志物和治疗管理的进……
- 八年随访!DARWIN 3研究:非戈替尼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最终成果揭晓 Janus激酶(JAK)抑制剂是目前最常用的靶向合成改善病情抗风湿药(tsDMARD),通过抑制Janus激酶阻断细胞因子转导通路从而治疗多种风湿免疫病。JAK抑制剂自问世以来,为中重度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治疗开辟了全新路径。非戈替尼作为JAK1抑制剂,此前进行的DARWIN系列试验对非戈替尼进行了深入研究。长期扩展(LTE)研究DARWIN 3中期分析结果显示,非戈替尼治疗4年疗效和安全性表……
- 中等血管受累的难治性ANCA相关血管炎如何解? | 病例分享 ANCA相关血管炎(AAV)作为一种由ANCA介导的坏死性血管炎,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方案的选择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目前,高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利妥昔单抗或环磷酰胺是诱导缓解的常用方案,但对于部分特殊类型的AAV,该方案效果欠佳。其中,AAV累及中等血管的情况极为罕见,治疗难度极大,至今尚无明确的标准治疗方案。今天为大家分享一个病例:一位75岁女性患者,同时出现多系统症状,经检查确诊为AAV累及中等血……
- 秋水仙碱预防痛风能否降低患者心血管风险:近10万人研究解答 持续的高尿酸血症会引起痛风,若能长期将血清尿酸浓度控制在≤360 μmol/L(有痛风石的患者应控制≤300 μmol/L)可有效预防痛风发作。然而,降尿酸治疗初期(通常为前3-6个月)可能因尿酸水平快速下降而诱发痛风急性发作,因此建议在降尿酸治疗初期,使用秋水仙碱作为一线药物进行痛风发作的预防。此前有报道称,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与痛风急性发作存在时间相关性。基于这一关联,迫切需要评估使用秋水仙碱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