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tch信号通路在胶质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其中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恶性程度最高,也最为多见。目前,手术辅助放化疗是胶质瘤的标准治疗方案。然而,由于恶性胶质瘤具有增殖速度快、侵袭能力强等表型特征,肿瘤复发率高,预后差,中位生存期仅为14.6个月。……
- 神经嵴细胞在颅骨缺损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颅骨作为脑组织最直接的保护屏障,若出现缺损不及时修补会因体位、情绪和负压等导致脑组织在颅内移动,从而造成脑穿通性畸形、癫痫发作和脑变性萎缩等伤害,因此尽早修补颅骨缺损可以减少脑组织的损害。……
- 人工智能用于CT血管成像评估颅内动脉瘤研究进展 全球范围内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发病率约3.2%,在我国约为7%,且未破裂前多无明显症状。IA 破裂出血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85%,病死率高达50%;即便及时治疗,致残率仍达46%。随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MR 血管成像(MR angiography, MRA ) 及CT 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IA 检出率逐渐提高。……
- 脑小血管病的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研究进展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泛指脑内小的穿支动脉和小动脉(直径40~200 μm)、毛细血管及小静脉的各种病变所导致的临床、认知、影像学及病理表现的综合征,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痴呆及心境、运动和步态障碍等。该病早期常无明显症状,一旦发展为痴呆,则不可逆转。……
- 复杂难治性颅底肿瘤的精准治疗进展 复杂难治性颅底肿瘤作为一种发生在颅脑底部及其邻近区域的肿瘤,通常具有复杂的解剖位置和临床表现。由于其位置深、结构复杂,且常常与重要神经、血管结构紧密相邻,因此其治疗难度大、并发症多。随着医学影像技术、人工智能、手术技术、术后创新疗法的不断进步,颅底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突破。……
- 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在颅内动脉瘤的研究和应用水平 近年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迅速发展,已广泛用于分割图像、检测病灶、评估疾病风险及预测预后等方面。颅内动脉瘤表现为颅内血管壁的异常膨出,因其独特的形态特征成为AI图像分割和检测的理想研究对象。此外,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引发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准确进行破裂风险评估和预后预测有重要临床意义。国内外多项研究证实了AI对于诊断及治疗颅内动脉瘤均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