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根纵裂是指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发生于牙根的平行于牙长轴,由根尖向冠方的纵向裂纹,可分为发生于活髓牙的原发性牙根纵裂(primary vertical root fracture,PVRF)和发生于牙髓治疗后牙齿的继发性牙根纵裂(secondary vertical root fracture,SVRF)。研究表明,在所有拔除的根管治疗牙齿中,3%~25%的患牙存在牙根纵裂,且随着牙髓治疗后时间的延长,其发生率逐渐升高。本文对SVRF相关的诊断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自伤性口腔溃疡(factitious oral ulcer,FOU)属于创伤性口腔溃疡的一种,因患者习惯性咬唇、咬舌、咬颊或使用异物刺激软组织引起,上述不良习惯反复刺激口腔软组织而致相应部位形成外形不规则的深大溃疡,病损通常位于下唇黏膜、两颊、舌背及颊脂垫尖,好发于性情好动的青少年或多动症儿童。
器官移植是应对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最理想的治疗方法,自1954年Joseph Murray在美国波士顿成功实施世界首例肾移植手术以来,器官移植手术在各国蓬勃发展。1972年,我国第1例活体肾移植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完成,这标志着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开端。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器官捐献和移植数量位列世界第2,器官移植受者的生存率已达到或接近国际领先水平。随着人类预期寿命的增加,提升移植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了一个关键议题。
目前,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的治疗指南强调以手术治疗为主,结合放射治疗或化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作为口腔癌的规范化治疗模式,但近30 年来,口腔癌患者的5 年生存率仍无显著提高,维持在60% 左右。手术切除不彻底导致的局部或区域复发是OSCC 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上颌后牙区牙缺失导致的牙槽嵴吸收以及上颌窦气化可造成骨量不足,使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受到很大限制。上颌窦底提升的提出,为种植体的植入及修复提供了解决方案。1980年Boyne等首次报告了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1986年Tatum等也采取了上颌窦侧壁开窗技术进行上颌窦底提升,不同的是保留了窗体骨板,使其向内上旋转形成新的上颌窦底骨壁。
近些年来,可降解镁基金属领域经历了快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可降解镁基金属所制备的心血管支架、骨科固定钉、骨科固定板和外科吻合钉被用于心血管、骨科和外科等领域。可降解镁基金属的使用给这些领域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不仅缩短了患者的愈合周期,还避免了二次手术所可能带来的创伤,减轻了患者痛苦和医疗系统的负担。
种植体周炎是一种与菌斑相关的种植体周组织的感染性疾病,主要病理表现为种植体周软组织炎症并伴有进行性骨组织丧失,影响牙种植修复体远期效果,甚至导致种植治疗失败。随着种植修复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种植体周炎的发病率也在上升,平均发病率为22%。
乳酸(lactate)作为糖酵解的最终产物,在能量来源、信号分子和免疫调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炎症性疾病的标志物之一。研究表明,随着乳酸浓度的增加,胞内的蛋白质乳酸化水平也呈现上升趋势,并与乳酸浓度呈正比。
微生物感染是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主要原因。根管治疗术(root canal therapy,RCT)是临床上治疗根管感染最有效的方法,通过清除根管系统中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控制根管感染,通过严密充填防止再感染。然而,由于根管系统解剖结构复杂和感染微生物种类多样,根管治疗存在一定的难度。
术后感染是牙拔除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及时有效地应对术后感染有助于消除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随着拔牙术后感染相关的临床证据越来越丰富,医生逐渐认识到术后感染的管理应该预防与治疗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