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特别邀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疼痛科主任、博士生导师项红兵教授进行专访,从疼痛科医生视角分享了神经调控技术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临床实践和未来展望。
癌症相关性疼痛(以下简称癌痛)指由于癌症自身(原发性的或转移的肿瘤)所引起的疼痛以及由癌症治疗(手术、化疗、放
幻肢痛是指截肢后缺失肢体的局部区域或者整个缺失肢体部位的疼痛,是截肢术后常见的难治性疼痛。幻肢痛确切机制尚不清楚,涉及外周、中枢以及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幻肢痛常与截肢后残肢残端痛并存,患者难以描述疼痛性质。
医脉通特别邀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疼痛科主任、博士生导师项红兵教授进行专访,从疼痛科医生视角分享了医院脑机接口(BCI)与神经调控在疼痛科临床研究与转化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PSP)是一种脑卒中后致残率、致死率较高的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综合征,以自发痛、痛觉过敏、痛觉超敏和感觉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CPS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当前主要认为由中枢去抑制化、中枢敏化以及离子通道异常假说等共同作用,且药物治疗效果也并不尽如人意。
非阿片类镇痛药物是慢性疼痛病重要的临床治疗药物之一,《非阿片类镇痛药治疗慢性疼痛病中国指南》针对特殊的慢性疼痛病患者如老年、妇女和儿童以及肝肾功能受损患者等提出了非阿片类镇痛药物治疗指南的推荐意见。关于慢性疼痛病的非阿片类镇痛药物应用,指南主要提出了以下推荐意见 。
随着癌症发病率的持续上升,慢性癌痛已成为疼痛管理领域关注的重点之一。阿片类药物作为中重度慢性癌痛治疗的主要药物,主要包括芬太尼透皮贴剂、硫酸吗啡缓释片、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等强效阿片类药物。
癌痛是癌症病人最常见的合并症状之一,据统计,70%~90%的晚期癌症病人经历不同程度的癌痛。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少见的血管源性恶性肿瘤,多发生在软组织及肺、骨、肝脏、胸膜、腹膜、淋巴结等部位。
抗菌药物耐药(AMR)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抗菌药物过度与不恰当使用,消杀剂的大范围大量使用,无疑增加了耐药风险。但除抗生素外,非抗生素药物(NAMs)(如利尿剂、他汀类药物、质子泵抑制剂等)的使用,也被证明与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升高有关。